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谋划好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
汽车是很多省份和城市的支柱性产业,对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举足轻重。随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汽车产业布局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有的地方汽车产业地位在下降,有的地方抓住了电动化转型的发展机遇,汽车产业实现了大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最后一年,各地都在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不少地方将汽车作为重要产业甚至作为首位产业来谋划。为帮助地方了解“十五五”期间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新机遇、新机会,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谋划发展思路、方向,笔者近期经过研究,对“十五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产业降碳与零碳园区、智能网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国际化、汽车后市场等六个方面做了研判,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3、汽车智能化革命将全面深化,组合驾驶辅助汽车全面普及,无人驾驶汽车将实现规模化商用,将为地方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启“新增量时代”。
汽车产业正日益迈向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新纪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信息通信、数据和算法、车路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将在“十五五”期间成为地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引擎,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新机遇。
一是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大幅扩大。组合驾驶辅助(L2级)汽车市场渗透率从2024年的57.3%有望在2030年达到90%。未来几年,具备无人驾驶功能(L3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将通过国家试点的方式小规模进入市场,部分城市有可能进一步开放面向私人消费者的商业应用,并逐步实现全国市场化准入。地方政府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参与试点示范、搭建测试与监管平台、政策法规创新、培育产业链等。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法规和政策,加快推进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进程。如,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无人驾驶汽车条例》。
二是随着硬件成本持续下降、软件算法成熟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高阶智驾将加快普及。2025年被视为高阶智驾规模化的元年,在车企的强力推动下,预计高阶智驾将逐步向10万元甚至更低价位的车型下沉。随着车辆销售规模的扩大,车企对智能驾驶相关软硬件(如雷达、摄像头、智驾算法等)的需求大幅增加。
三是“车路云一体化”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带动城市加快布局路侧基础设施和智慧交通,助推无人驾驶加快落地。路侧通信设施、智能信号灯、智能灯杆等将会更大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和区域还将基于车路云一体化平台带动智慧城市运行能力跃升,催生新的服务模式,并推动城市交通效率提升、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五五”期间,有条件的地方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方面面临着众多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无论是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智驾普及,还是智慧交通、车路云一体化,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建议有关地方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等,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推动地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4、燃料电池汽车从产业和市场培育期向成长期过渡,产业链日益完善,在场景和政策双轮驱动下,预计“十五五”期间将进入“上规模、上水平”的真正起步阶段。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程,支持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等五个示范城市群开展示范应用,实现了氢燃料电池“从0到1”的突破,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氢能供给体系初步建立,“十五五”将是实现“从1到10”扩大规模、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随着《能源法》正式实施,氢能被明确纳入国家能源管理体系,预期我国氢能政策框架将围绕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十五五”期间,预计国家将继续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扩大市场规模和打通商业模式;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径在推进商用车绿色低碳转型、满足交通领域碳排放“双控”要求的地位将进一步确立。具体来说,笔者有以下几个判断。
一是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商用车主导格局深化,乘用车市场开始启动。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有望突破50万辆(2024年为约3万辆)。预计燃料电池商用车(重卡、物流车等)将凭借经济性优势(百公里经营成本接近柴油车)和零碳优势将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实现快速地增长,并在燃料电池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保持70%以上。同时,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开始启动,低温度的环境适应性、700公里以上续航能力将成为技术突破方向,分时租赁、公务用车等场景或成为初期增长点。
二是“氢能高速”网络将重塑物流格局。山东、河南、吉林、四川、湖北等9省及吕梁等3个城市已率先推行氢能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政策,预计“十五五”期间全国性“氢能高速”网络将加速形成。各地通过减免通行费、优化路权、建设加氢站等措施,有望将氢能冷链运输、长途货运打造成为物流行业低碳转型的标杆。预计到2030年,氢能高速常态化运营车辆将超过5万辆。
三是加氢站网络布局将从示范城市群向全国扩展。预计加氢站网络布局将结合高速公路、物流枢纽等关键节点,逐渐形成“跨区域氢能走廊”。油氢合建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站模式将成为主流,预计到2030年,全国加氢站数量有望突破3000座,覆盖主要物流干线兆帕高压储氢、液氢储运等技术的成熟将降低运输成本,推动氢能跨区域调配能力提升。
四是产业链强化协同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上游氢能供给体系将逐渐由工业副产氢为主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拓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成本有望降至20元/公斤以下。中游碳纸、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核心材料国产化率将突破80%,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有望一下子就下降。下游应用场景向多元化拓展,覆盖公交、环卫、矿场运输等领域,产业链企业将通过合资建厂、技术联盟等方式强化协同。
五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目前有点类似于2010年前后的纯电动汽车,乐观判断有望在10年以后成长为类似于今天纯电动汽车规模的产业。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及其他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还有整车制造、加氢设备制造、加氢站建设等。这些环节的发展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更加多的投资和企业进入。
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在研判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吃透中央政府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十五五”期间的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及支持政策,通过参与国家下一阶段示范,采取强化政策配套与区域协同、支持场景创新与商业模式探索、发展本地绿氢供应链、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产业生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与运营模式等综合措施,加快培育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快速推进市场应用,努力打造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作者吴松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研究汽车产业和政策,现就职于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